欢迎访问中国企业网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 > 正文

六月追光者 | Minth MBU Light Chaser NO.24

发布时间:2025-07-16 16:02分类: 教育 浏览:6评论:0


导读:-ZHUIGUANGZHE-01.  Sara 的跨界成长路<02.  把 “舒适圈” 走成 “成长路”<03. 数字化浪潮中“...



-ZHUIGUANGZHE-


01.  Sara 的跨界成长路

<


02.  把 “舒适圈” 走成 “成长路”

<


03. 数字化浪潮中“乘风破浪”

<


01.


「 Sara 的跨界成长路 」

MAB-Sara Stevanovic

从质量部门到人力资源,从技术岗位到文化桥梁,Sara的职业轨迹仿佛一张不断展开的成长地图。在MAB工厂,她不仅见证了个人转型,也成为中塞跨文化理解的重要推动者。


Sara最初在敏实从事PQC与IQC相关工作,日常需面对各类产品检测流程、质量数据分析等。看似稳定的工作,她却始终保有对新事物的好奇心。正因如此,她主动申请转岗至人力资源部,目前负责L&D以及C&B两大模块。她坦言:“我希望做一些能带来长期影响的事,帮助他人成长,也让我更了解人。”


转岗初期,最大的挑战在于对“人”的理解和沟通方式的切换。“质量工作是基于数据和标准,HR则更多依赖倾听、引导与影响。”尽管角色不同,但她将原本严谨的逻辑性与问题解决能力成功迁移至HR工作中,尤其在培训项目推进与员工支持方面展现出强大执行力。


她主导的FMTP也在今年完成全面升级,从原本的基础课程扩展为系统的团队领导力培养路径。“最难的是协调资源。”Sara回忆道,新项目需同时安排员工培训、日常任务和团队建设,而解决之道在于提前与高层沟通、灵活调整排期、细化分工。“只有大家都理解这个项目的意义,才可能达成共识。”


除了项目执行,Sara最具个人标签的贡献,来自她在跨文化沟通方面的实践与努力。她敏锐地察觉中塞文化在工作方式上的差异:中国员工偏好效率与规章,塞尔维亚员工更看重自主与稳定。为此,她和团队发起了“文化工作坊”,以互动方式缩小差距,鼓励员工彼此理解与尊重。第一期从管理层开始,计划逐步推广至一线员工。“文化差异不该成为阻碍,而是建立信任的起点。”


回顾转岗之路,Sara说:“一切都不是偶然,而是一次次主动选择。”她用实际行动诠释了敏实所倡导的Glocal的精神内核。而她本人,也成为这场转型与融合旅程中最有温度的见证者。






02.


「 把 “舒适圈” 走成了 “成长路”

重庆敏特-邓再坤

明年,邓再坤就要在厂里干满十年了。从流水线上的普通作业员到拥有多国籍员工的车间管理者,他这十年走得扎实,每一步都带着股子 “跳出舒适圈” 的狠劲儿。


在重庆敏特当线长时,他每天管生产、盯质量、带团队,忙得脚不沾地。可听说海外工厂缺线长,他没犹豫就报了名。有人劝他:“在老家干得好好的,去人生地不熟的地方遭罪干啥?” 他心里清楚:“总在熟悉的地方打转,本事长不大。”


刚到波兰那阵子,简直像掉进了 “陌生世界”。语言不通是第一道坎:开早会时,他说的话,大家听不懂直摇头。生活也处处不习惯,周围的什么都是新的,都要从头开始学。走在厂区里,迎面过来的人肤色不同、语言不同,连打招呼的方式都不一样,那种隔阂感像堵墙,压得人喘不过气。


工作上的挑战更棘手。首先面临的最艰巨的问题就是不同国籍的人,理念冲突时有发生,有的习惯 “按流程来”,有的更讲 “灵活变通”。为了沟通方便,他每天提前一小时到办公室,把早会要讲的内容翻成英语、波兰语,一句句标上拼音,开会时念一句放一段录音,最后手舞足蹈示范。设备调试时语言不通,他直接脱了外套趴在机器前操作,油污蹭满身。下班后,他雷打不动学半小时英语 —— 从 “I need this part” 到能聊生产进度,他手机里的单词笔记记了上千条。


那时候,他半夜躺在床上常想:“要是没报名来这儿,现在是不是更轻松?” 但转念又骂自己:“我来就是学本事的,怎么能打退堂鼓?”休息时,他常戴着耳机跑步。厂区外的小路坑洼不平,他跑得上气不接下气,却觉得每一步都踏实:“跑起来就不琢磨难不难了,反正往前跑就行。”


如今,他能流利和各国员工交流,还摸透了 “跨文化管理经”:给马来西亚员工布置任务要卡死时间节点,带墨西哥籍员工多夸 “Good job” 更提劲。邓再坤的故事,就像一面镜子 —— 在厂里,谁没有遇到过 “跨不过去的坎”?比起犹豫退缩,愿我们都能像他一样,把每一次 “难” 当成 “能” 的跳板,一步一个脚印,踩出属于自己的成长路。






03.


数字化浪潮中“乘风破浪”

天津信泰-张洪厉

晚上10点,生产办公室的灯还亮着。张洪厉盯着满屏密密麻麻的表格,机械地复制粘贴着生产数据,眼皮直打架。“3条产线的数据粘贴核对完还得两小时...”张洪厉在一堆数据堆里晕头转向,忍不住在心里叹了口气。心里清楚这样下去不是办法,却又不知道如何改变。


今年3月,领导给他一个颇具挑战的任务——搭建5S清洁工厂提交系统。这活儿得用到函数,可公司用的宜搭软件,函数功能要收费,而且他之前压根没接触过,完全摸不着头脑。搭建这个系统需要用到函数。宜搭的函数功能不仅得收费,而且他从没接触过,不知道如何使用。就在他一筹莫展的时候,生产经理注意到他的无措,跟他说:“最近公司在搞影刀软件的培训,要不你也去试试?”这句话让张洪厉心里燃起了希望,决定死马当活马医,先学起来再说。


从那以后,只要公司组织的数字化培训,他一场都不落下。午休时,同事们都在刷短视频放松,他却抱着影刀课程反复琢磨。下班后,他还在网上找学习资料,利用厂里的现有数据一遍遍练习。遇到不懂的地方,他就厚着脸皮请教技术部门的同事,笔记写了好几本,在一次次尝试中摸索。实践,成了他最好的老师。


一个月后,张洪厉搭建的第一个系统成功上线,巨大的成就感驱散了所有疲惫,如今他已自主搭建了二十多款应用,覆盖后勤、安全、生产、物料等多个领域。他的目标明确:用数字化工具解放人力,将大家从重复性、易错性的繁琐工作中解脱出来。以打印18条产线的报废单为例,过去线长需手动操作每条线耗时5分钟,如今他搭建的自动化流程只需0人操作、20秒内自动完成并打印!“省下的每一分钟,都让班线长能更专注地解决现场的问题。” 正如井线长所感慨:“多亏了洪厉!以前开班前点检要一个个核对劳保用品,现在系统会根据员工的线别自动弹出劳保要求,只需点检缺失项即可,省时又高效!”


生产线前,张洪厉正专注地测试新开发的设备报修系统。这个00后少年,眼神中透着坚定和自信,正用属于他的智慧和热情,在数字化的道路上披荆斩棘。



END



追光者

Minth MBU从23年4月创建栏目《追光者》

旨在追寻身边的温暖故事

希望更多的人看见光,追随光,成为光,发散光




教育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