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企业网
当前位置:首页 > 综合 > 正文

高温下的“冷备战”:天然气充足季,中石油为何再提保供?

发布时间:2025-07-29 15:34分类: 综合 浏览:145评论:0


导读:【编者按】当6月炽阳炙烤大地,空调负荷屡创新高之时,中石油却提前数月打响天然气“保供战”——6月24日,总经理侯启军紧急部署迎峰度夏保供工作,引发行业聚焦。表面充足的数据(701亿...

【编者按】


当6月炽阳炙烤大地,空调负荷屡创新高之时,中石油却提前数月打响天然气“保供战”——6月24日,总经理侯启军紧急部署迎峰度夏保供工作,引发行业聚焦。表面充足的数据(701亿立方米预计供应量),何以催生如此严阵以待?


答案藏在“双重危机”中:


一是“看得见”的民生压力。高温推升燃气电厂用气量激增,江苏等地单日用气已破5500万立方,电力保供链命悬一线;


二是“看不见”的系统风险。极端天气冲击管道、国际气价波动传导、储运设施瓶颈,任何一环失守都将触发民生与经济的多米诺骨牌。


中石油的未雨绸缪,实则是将保供逻辑从“救火式应急”转向“系统性防御”:通过动态调配区域资源(如长三角气电联动)、加密管网“AI巡检”、滚动优化进口气采购,在风平浪静时筑牢堤坝。


这份超前的危机感,恰恰印证了现代能源安全的本质:充足的资源储备只是起点,构建抗风险的系统韧性才是终极命题。 当百姓享受着空调房的清凉,这场与不确定性的暗战,早已在烈日下悄然展开。



中石油在夏季天然气相对充足时仍强调保供工作,主要源于季节性需求激增、极端天气风险、基础设施压力及能源安全战略等多重因素。2025年6月24日侯启军主持的天然气保供领导小组会议,进一步凸显了中石油对迎峰度夏期间潜在风险的预判与主动应对。以下是具体原因分析:


一、夏季天然气需求激增,保供压力实质存在


  1. 用电高峰推高气电需求


    夏季高温导致空调用电负荷激增,燃气电厂因调峰灵活、启停迅速,成为电力保供的关键支撑。2024年迎峰度夏期间,中石油预计供应天然气701亿立方米,同比增幅7.1%,但仍需应对局部时段用气量激增问题。例如,江苏地区燃气电厂单日供气量曾突破5500万立方米,创历史新高。



  2. 区域不平衡与调峰挑战


    尽管总量充足,但区域用气峰谷差显著。如长三角、京津冀等经济发达地区用电需求集中,需依赖LNG接收站(如唐山、江苏站)灵活调节外输量,并协调“气电联动”机制平衡供需。



 二、“充足”表象下的潜在风险


  1. 极端天气与自然灾害威胁


    夏季高温、暴雨、洪涝等灾害频发,可能破坏管网设施或影响运输。例如2024年江苏、湖北等地曾因暴雨引发管道险情,需紧急抢修。中石油提前部署防汛预案,强化管线巡检(如使用车载泄漏检测系统),以防范安全环保事故。



  2. 国际价格波动与供应链风险


    国际天然气市场受地缘政治、供需失衡等因素影响,价格波动频繁。中石油需通过优化现货采购、滚动调整资源计划,降低外部不确定性对国内保供的冲击。



  3. 基础设施瓶颈


    管道输送能力、储气库注采灵活性等仍存在瓶颈。例如,江苏公司需通过“日指定变更”“区域互济”等动态调配机制,应对突发用气缺口(如泰州某企业单日紧急增供5万立方米)。


 三、中石油的保供策略:从被动响应到主动防御


侯启军在6月24日会议中强调的保供措施,体现了系统性防控思路:


  • 资源统筹:加大国内外气源筹措力度,优化储气库注采方案,确保进口气稳供增供。

  • 精准调控:滚动优化销售方案,重点保障燃气电厂需求,建立“气电调峰”联动机制(如江苏公司“一厂一策”保供预案)。

  • 安全底线:强化城市燃气管网安全运行,防范重大风险,避免灾害引发连锁反应。


 四、能源安全战略与国企责任


  1. 民生与经济的双重保障


    天然气保供直接关系民生用电、企业生产及社会稳定性。国家能源局多次强调,天然气保供是“能源安全生命线”,需确保民生用气“不缺不涨”。



  2. 绿色转型的过渡支撑


    天然气作为低碳能源,在“双碳”目标下承担替代煤炭的过渡角色。中石油通过保供推动燃气电厂高效运行,助力能源结构优化(如支持电厂布局分布式能源项目)。


 总结:为何“充足”仍要保供?


中石油的保供行动并非资源短缺所致,而是应对复杂系统风险的未雨绸缪:


  • 需求侧:短期用电高峰、区域不平衡需动态资源调配;

  •  风险侧:极端天气、国际波动、基础设施瓶颈威胁稳定供应;

  •  战略侧:履行国企能源安全“顶梁柱”责任,支撑经济与民生需求。


    侯启军的会议部署正是通过系统性预案,将“充足”转化为“可靠”,确保迎峰度夏期间“顶得上、稳得住”。





综合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