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企业网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 > 正文

全职乖孙,成全网最香“铁饭碗”,月入7K还不被裁员:比考公考编稳多了!

发布时间:2025-07-06 11:19分类: 社会 浏览:34评论:0


导读:衡量社会文明的真正标尺,是它能否同时托起夕阳的尊严与朝阳的希望。——女同事说#点赞、推荐,顺便★标俺们四舍五入做新东方精神股东!近日,河南高考“一分一段”公布。全省600分以上考生...

衡量社会文明的真正标尺,是它能否同时托起夕阳的尊严与朝阳的希望。


——女同事说



#


点赞、推荐,顺便★标俺们

四舍五入做新东方精神股东!


近日,河南高考“一分一段”公布。全省600分以上考生5万多人,让众多学子破防了。


高考分数越卷越高,学历却越来越贬值,即便是985毕业生找工作也不容易。


不过,在最近的求职季,卷不动的00后又找到一个新的“铁饭碗”


不是国考上岸,也不是手握事业编,而是回到家,正式就任一个新职位:


全职孙辈。


这个职位深受老板(老人)信任和宠爱,只要血缘关系经得起鉴定,永远不担心被裁员,是真正意义上的“铁饭碗”。


不仅“编制”稳,还自带“绩效分红”:老板退休金一万,月结分成七千,不比出去打工赚得少。


图源:小红书@上岸苗子


工作内容也挺清闲——上午陪吃早点,下午遛弯讲故事,偶尔参与广场舞现场督导,出勤打卡灵活,全凭员工心情。


P.S. 管吃管住,团队靠谱。


老板事少、不催KPI,单线汇报,没有复杂的同事关系,上班心情不再像上坟。


有网友锐评:这老年人养老、年轻人就业问题一下子都解决了,简直双赢啊哈哈哈。


甚至有老人告诉孙辈:“把我伺候好了,不比你在外面打工强”?


不过,全职孙辈这个“新铁饭碗”真的很香吗?对老人和年轻人来说真的是双赢吗?


01

全职孙辈,天天想上班


很多年轻人第一次萌生“当全职孙辈”的想法,可能是某个清晨挤地铁挤到灵魂出窍,突然想:“我到底图什么?”


而这个时候,爷爷奶奶一个电话打来,语气亲切、条件诱人:


“回来吧,我有养老金,每月分你几千,给老板干活不如给我干活。


用网友的一句话来说:“打工掏空全家钱包,而回家只添一副碗筷。”


年轻人听完,很难不心动。


毕竟,在职场打工,不容易。而且,在家当全职儿女,也不轻松。


网络上的全职儿女:吃喝不愁、岁月静好;


现实中的全职儿女:看父母脸色、被唠叨不断。


在家,父母是领导、掌握财政大权。说好每月生活费3000元,实际到账:看心情+绩效考核。


你喊饿,先要听一段“考公考编要趁早”的唠叨。


有人干了几个月就主动离职”,只因这行,远没有想象中那么好干啊。


对比一下,全职孙辈的待遇就相对友好。


没人催考公考研找工作、没人问对象、没人管你是不是在“浪费”人生。


图源:小红书@木樨


他们不会问你“年薪多少”,只会问你“吃得饱不饱”;


他们不会在意你“简历有没有空窗期”,只会担心你“睡得够不够”;


哪怕你三天不出门,他们也会说:“回家好,好好养着。”


表面上是你回家照顾他们,实际上,他们照顾回家的你。


他们的世界有一件事特别重要:你在就好。


图源:小红书@木樨


全职孙辈的日子看起来太香了,有些人选择了主动回归,不过也有些人,是“被生活推了一把”


找工作频频碰壁、裸辞之后需要喘口气、考研考编的空档期太长……当一切不确定叠加到一起,年轻人突然发现:“要不先回家歇歇吧。”


这不是妥协,而是一种转向。


“我找不到工作,但还能找到被需要的地方。”这种被家人需要、被情感接纳的确定性,让很多焦虑的年轻人终于缓了一口气。


哪怕只是奶奶一句“真厉害”的夸奖,也足以击穿年轻人内心深处那层“我是不是没用”的自我怀疑。


图源:小红书@冰镇泉水


当然,回家陪爷奶,并不等于“什么都不干”。有人把这段时间当作人生的缓冲区,也顺便学点技能、存点灵感、慢慢想清楚下一步要走的方向。


很多人当起“全职孙辈”后,第一次认真学做饭、研究哪种降压药副作用小、精通各种智能电视遥控器菜单,甚至还会帮爷爷奶奶把短视频账号运营得有模有样。


小时候错过的陪伴时光,也像是被一点点找了回来:一起去菜市场砍价、晚上散步聊八卦、在医院排队时互相依靠。


当你不再是职场那个“今天又被骂”的打工人,而是老人眼中“最懂事的小孙女”,人生也好像重新变得温柔起来了。


02

全职爷奶:孩子回来了真好


在很多爷爷奶奶心里,孙辈能回家住上一阵子,几乎是盼了一整年的愿望实现了。


原本简简单单的餐桌,多了几盘饭菜;电视不再是唯一的背景音,家里有了说话的声音;嘴里不再念叨“孙女在大城市忙”,而是“回来挺好挺好”。


曾经他们总说自己“一个人自在”,但那只是怕麻烦子女的托词。


而当孙子孙女回到身边的那一刻,生活突然 “重新热闹起来”。


每天有说有笑,有人听他们重复讲了几十遍的老故事,有人陪着看小品、打麻将,还有人每天都会问一句“爷爷今天吃药了吗”, 就连平时总嫌麻烦的理发洗澡,也开始讲究起来。


这种被惦记的感觉,让很多老人重新找回了那种——有人等、有人问、有人在乎的安心感。


他们总说“你们忙你的”,可门外一有动静,眼神就亮了。


而且,全职孙辈在家,不是单方面的照顾,而是彼此滋养:孙辈得以休息和喘息,老人也得到陪伴和被需要感。


“我不是被照顾的人,我还是一个能照顾别人的人。”很多爷爷奶奶在孙辈回家之后,反而重新找回了被需要的感觉。


他们会早起去市场挑最新鲜的菜,做孩子喜欢吃的菜;会在孩子迷茫求问时,和孩子讲自己年轻时候的事、自己的人生感悟。


“虽然我年纪大了,但我还行,还能干点事。”这种“我还有用”的价值感,是有些老人退休后比较难再体验到的。


也许这段全职爷奶的经历并不算长,但对很多老人来说,那是暮年生活中一段被倾听、被陪伴、被认真对待的珍贵时光。


正如那句话所说:“车子的动力是油,人类的动力是爱。”


人们在亲情中得以喘息,在陪伴里延缓孤独。孙辈的出现,不仅填满了饭桌的空位,更点亮了他们眼里的光。


图源:影视剧《当我飞奔向你》


03

新铁饭碗,年轻人还能端多久?


表面上看,当全职孙辈这个工作,对老人和年轻人来说,像是一种双赢:


爷爷奶奶有人陪,孙辈也暂时从职场“下船歇脚”;老年人老有所养,年轻人有工可打,亲情工作两手抓,陪伴和生活不耽误。


但从故事背后看,我们也不得不承认: 不少人成为“全职孙女”“孙一代打工人”,并不是一开始就打算这么安排人生。 


更多时候,是因为找工作不顺、考研考公失利、内卷焦虑等,于是回家“陪陪爷奶”。


尽孝,成了一种缓冲。


“先回家陪陪爷爷奶奶,顺便想想人生方向”,听起来是主动选择,实际上是对不确定未来的一种过渡。听起来比“啃老”体面,也比“躺平”好交代。


不过回归家庭虽然能带来短暂的喘息,但不得不承认,它并不是长期的解法


个体终究还是需要走出这段“暂停期”,找到属于自己的节奏,而不是在温暖的家里,渐渐失去再出发的勇气


并且,能够“全职陪伴”的年轻人,往往来自经济条件尚可的家庭。放在更大的社会图景中,这种“幸福陪伴”其实并不普遍。


很多老年人并没有稳定的退休金,生活尚且紧巴,更别说“请个全职孙辈”了。


因此对于很多老年人来说,他们的晚年,仍旧是孤独和自理撑起的漫长时光。


从这个角度看,全职孙辈的火热,既是一种情感回归,也是一面照见养老资源不均、代际支持失衡的社会镜子:我们的养老体系,远没有准备好迎接那一波“灰发浪潮”


中国虽然比日本晚了30年步入老龄社会,但老得快——是真快。


我们,只花了21年,就迈入了“深度老龄化”。


到2035年,全国60岁以上人口预计突破4亿,差不多每三四个人里,就有一个是老年人


这还不是全部。


养老护理员的缺口高达550万——


有饭吃、有药吃,却没人帮忙翻身、按时喂药、夜里查看,很多老人生活在“物质保障有了,人手照护缺位”的现实中。


而一旦有年轻人回家,老人的精神状态肉眼可见地变好,他们其实并不只是需要饭菜与药物,更需要的是陪伴、交流、尊重


但孙辈的陪伴,本质上是“情感填空”,不是长效机制。


一旦孙子孙女回到职场,老人还是会再次回到独居状态;而那些没有孙辈、也无力请护工的老人,又该怎么办?


我们当然可以赞美这种代际温情,它是现实生活中的温馨时刻,也是亲情流动的方式之一。


但我们也必须看到:


这样的温情,建立在一部分老年人没有养老保障,一部分年轻人找不到合适工作、被迫暂停人生的基础上。


我们的养老,不能靠孩子的陪伴“补位”。


我们的就业,需要给年轻人更多的过渡选择,喘息的空间,被包容的氛围


衡量社会文明的真正标尺,是它能否同时托起夕阳的尊严与朝阳的希望。


当社会既能安放银发族的从容晚年,又能点燃年轻一代的奋斗激情,让老有所养,年轻人有的放矢,才是真正的双赢。



每日互动

你想试试“全职孙辈”吗?

评论区告诉我8~



面对小朋友,新东方有编程、美术、机器人、科学等素质课程,也有口才、写字、脑力、故事表演等素养课程,还有游学营地喔;
面对高中生、大学生,有留学咨询、出国考试、大学四六级、考研、专升本、成人英语;
反正,我们提供全程体系化教育教学解决方案,只要是你想学的,我们都有(嘻~)
有需要欢迎点击下方小程序,将有专人和您联系解答~




//

更多好看的


“我的AI恋人,比前任更懂我”中国最缺爱的一代,在谈一种很新的恋爱

中国最眼前一亮的专业,人才缺口超百万,录取分数低,普通学生却不敢报?

中国合并巨成功的双非大学,就业率不输211,每年毕业季都霸屏热搜


标签:


社会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