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企业网
当前位置:首页 > > 正文

以文为舟,载梦远航——李琴老师的教育探索

发布时间:2025-06-01 17:09分类: 浏览:190评论:0


导读:以文为舟载梦远航李琴老师是十一石景山初二年级的语文教师,同时担任校图书馆“寻源湾”主管。她是南开大学文学硕士,曾赴意大利交流学习,深耕中学语文教育,深受学生喜爱。她以“教育不是填满...

以文为舟

载梦远航



李琴老师是十一石景山初二年级的语文教师,同时担任校图书馆“寻源湾”主管。她是南开大学文学硕士,曾赴意大利交流学习,深耕中学语文教育,深受学生喜爱。她以“教育不是填满,而是点燃”为理念,通过创新教学将经典阅读融入学生生活:从《小王子》的温暖共读到《三体》的宇宙思辨,从《骆驼祥子》的辩论交锋到《经典常谈》的剧本杀闯关,她打破传统课堂边界,用书籍推荐、歌词解码、奶茶设计等鲜活方式,架起经典与青春的对话桥梁。



午后,阳光洒在空中花园的长椅上,柔和而温暖。我和学生们围坐在一起,手中捧着《小王子》。冬日的暖阳下,孩子们的脸上洋溢着温暖的笑容,空气中弥漫着书香与青春的气息。

“《小王子》鼓励我们保持童心,不要失去对世界的好奇心和想象力。”一位学生轻声说道,眼中闪烁着对知识的渴望,“它告诉我们,尽管成长不可避免,但我们可以选择不失去那份纯真和对美好事物的感知能力。”

另一位学生接着说:“小王子与狐狸的相遇,是书中最让我感动的部分。狐狸教会了小王子‘重要的东西用眼睛是看不见的’。它让我明白,真正的情感和价值是无法用物质来衡量的,它们存在于我们的内心深处,需要我们用心去感受和珍惜。”

听着孩子们的分享,我心中满是欣慰。我想,这就是阅读的魅力吧——它能够触动心灵,引发思考,让每一个孩子在文字的世界里找到属于自己的宝藏。









01

搭建桥梁:

让经典走进学生的世界



阳光透过教室的窗户,洒在后排书架上,一本本书籍整齐排列,书脊上的文字在光影中闪烁。抬头望去,墙上粘贴着学生们制作的书籍推荐卡,工整的笔迹里藏着对书本的热爱与感悟。

走出语文教室,步入图书馆三楼的大门,图书展示台上摆放着琳琅满目的书籍,它们定期更新,等待着被一双双好奇的眼睛发现。沿着三楼和四楼的长廊漫步,学生志愿者精心设计的书籍推荐海报随处可见。这些海报如同无声的向导,用生动的画面和引人入胜的文字,引领着学生们一步步走进书的世界。

“书籍是青年人不可分离的生命伴侣和导师。”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我不满足于仅仅局限于课本和考试,而是努力探寻语文教育的本质。我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与文学素养,用语文塑造他们的综合能力与人文情怀。

经典作品是先贤智慧的结晶,它们蕴含着成长的智慧,解答着人生的困惑,是学生心灵成长的灯塔。然而,在教学中,我发现许多同学不知道有哪些经典作品,或者不了解作品的内容。我想做的,就是在学生和作品之间建立一座桥梁,把更多的经典作品带到学生面前,让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选择作品阅读。

于是,我带着图书馆志愿者们为全校同学推荐各类经典作品。我们策划了“虚实之间——奇妙博览会”,为学生呈现童话、寓言、神话的奇幻世界;“尺度旅行——异时空能量源”则带领学生穿梭于国内外经典的科幻作品之中。我们还举办了“有趣的知识专题”,将生动有趣的科普作品带到学生面前;“万物可爱专题”着重推荐那些记录生活美好、流淌生命热情的作品,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

如果说书籍推荐是为经典与学生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那么阅读活动便是为学生与学生之间搭建起另一座桥梁。书籍是无声的智慧,阅读活动则是让这些智慧在心灵之间流动的河流。通过这些活动,学生们不仅能与经典对话,更能与彼此的思想碰撞,共同探索知识的奥秘。

记得在阅读《三体》时,我们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小讲座,鼓励学生走上讲台成为主讲人。当天学生们围坐在一起,倾听主讲同学讲解“黑暗森林法则”。他用生动的语言描绘出宇宙中文明之间的博弈,台下的同学们听得入神,不时点头回应。讲解结束后,教室里响起了一阵热烈的掌声。紧接着,台下的同学们也纷纷举手,主动参与讨论,分享自己的见解。有人提出对“黑暗森林法则”的质疑,有人分享自己对宇宙文明的畅想,还有人从哲学的角度探讨人类未来的命运。每一个观点都像是投入湖面的石子,激起层层涟漪。

这样的讨论让我深刻感受到,阅读的真正魅力在于思想的交流与碰撞。它不仅让学生们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更让他们在彼此的启发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思考路径和成长方向。



02

点燃火花:

用创意激发阅读热情



“教育不是填满,而是点燃。”这是我始终秉持的教育理念。在教学中,我努力将课本中的名著创造性地改编为真实情境中的学习任务,推行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设计。我深知,只有经过思考,书本中的文字才能与生命产生深刻的链接。因此,我精心设计有意思、有意义的阅读活动,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他们围绕一个核心问题深入思考。

比如在教学文学名著《骆驼祥子》时,我结合当下时代背景,设计了一个核心任务:十一石景山电视台策划了主题栏目——“小人物的命运”。在这个栏目中,学生们探讨祥子悲剧的成因,思索个人命运与时代的关系。《骆驼祥子》的最后一节课是辩论会,辩论祥子的悲剧命运是个人原因还是社会原因。这节课上,学生们早早来到教室,手里拿着自己精心准备的辩论稿。课堂上,他们慷慨陈词,在言语的交锋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加深了对小人物命运的理解。

名著《经典常谈》中介绍了中国古代多部经典作品,如果只是按部就班地介绍经典作品,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经典常谈》时,我引入了学生普遍感兴趣的剧本杀模式。让学生在一个系统世界中升级闯关,从集市算命到文渊阁修复典籍,再到太子府谋职,最后到国子监参加科举考试。在一个个关卡中,学生学习相关知识,在游戏中提升思维。当学生问我:“老师,《经典常谈》的任务,攻略国子监博士,我们是真的要玩剧本杀吗?”“老师,先贤到底是谁呀?”看到他们眼中满是好奇和兴奋,我知道这本名著的教学或许已经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这样的创新尝试让我意识到,经典阅读需要与当代生活建立新的触点。我进一步拓展了经典文本的研读路径,开设了“流行歌曲中的文化密码”选修课,通过音乐这种最具穿透力的媒介,架设起经典与青春的对话桥梁。课程以“歌词解码”为核心线索,构建了涵盖古典文学手法、经典意象图谱、传统故事原型、文化传承脉络四大板块的资源体系,让学生在方文山《东风破》的“一盏离愁”中触摸宋词意境,从周杰伦《兰亭序》的“行云流水”里追溯王羲之笔下的魏晋风骨。

在"文化密码之意象"单元,我设计了"茶韵新创"实践活动:让学生化身奶茶杯设计师,将传统茶文化注入现代饮品。有位学生以"茶夜思"为名,用红豆、花茶与巧克力复刻"此物最相思"的意境,杯身图案旁题写着:"身在异地的你,背井离乡的你,在园中遥望明月,思乡之情从心底产生。"当《全唐诗》中的意象化作杯中的温度,当经典文本的留白转为可触摸的叙事,学生们在调配奶茶的过程中,悄然读懂了“寒夜客来茶当酒”的中式情谊。

这种打破时空界限的教学设计,使经典阅读不再是故纸堆里的考据,而是流淌在歌词韵律中的情感共鸣,沉淀在奶茶配方里的文化基因,跳跃在剧本杀关卡间的思维碰撞。当学生追问我"先贤到底是谁"时,当他们主动查阅典籍求证歌词典故时,文化自信的种子已然在年轻的心田生根发芽。




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阅读或许会被遗忘,但我相信,只要我们用心去引导,阅读的种子终会在孩子们的心中生根发芽。它会成为他们生命中最坚实的基石,帮助他们在未来的道路上,无论遇到多少风雨,都能保持内心的平静与坚韧。让阅读成为一种习惯,让文字滋养生命之花,这便是我作为一名教师最真挚的期望。

——李琴老师



作者链接:李琴,毕业于南开大学,文学硕士。研究生期间曾到意大利交流学习。2020年入职十一石景山学校,在十一学校本部直升年级任教三年,2023年起任教于十一石景山初一年级,同时主管校图书馆“寻源湾”相关工作。



—END—

供稿:李   琴

排版:张少焕

一审:罗亦肖

二审:张小萌


|扫码关注我们

|微信号:十一石景山

|视频号:十一石景山

邮箱:bndssjs@126.com

地址:北京市石景山区北辛安南路16号




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