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缕平缓的溪流,让教育长出根系
发布时间:2025-07-02 17:16分类: 教育 浏览:58评论:0

认真、踏实、肯吃苦,相信勤能补拙,是李彩霞老师对自我的描述,21年扎根讲台,时光为她洗去稚嫩,镀上温厚与从容,也让我们更好的看见,一位英华中流砥柱的执着与坚守。
作为思政教师,她时常感觉身上的使命感更重一些,与孩子们一起相处的平易,面对新事物的求索以及不断延展的眼界,构成了属于她的教育脉络,深扎在一方讲台,也影响着身边的学生与同伴,在她眼里,教育就像是一道蜿蜒的缓流,静水流深,光而不耀,虽然不声不响,但永远坚定的向前流淌。

课堂上的李彩霞老师,始终保持着专注从容

和学生、和时代站在一起
从2004年大学毕业起,李老师就一直站在她热爱的讲台上,与学生们在一起的日子,每一天都是新的,时间为她带来了更多与学生们相处的智慧。
温暖、亲切、包容、没有老师“包袱”……每每提到李彩霞老师,同学们总有很多话说。在做好一位师长榜样的同时,她也在不断尝试用年轻人的视角,以及更多同理心和理解力,与学生们站在一起:“他们有时需要的,可能并不只是知识,而是精神上的肯定与认同。”学生们喜欢听她将一个个题目背后的思路娓娓道来,也愿意与她倾诉当下的不安与烦恼,这不仅得益于她对教育的深耕,更重要的是,孩子们能在对话过程中感受到,自己被关注了、理解了。


她总觉得,思政教师要研究的不仅是怎样上好一节课,去唤醒学生的求知好奇,更要拿得起“用大情怀、大格局和大视野,教天地人事,育生命自觉”的时代使命,“因为这门课程,支撑起的不仅仅是民族文化的传承,也是学生世界观、价值观形成不可或缺的部分,如何将大德育贯穿在学生的日常中,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引领学生在理解中筑牢家国信仰,在思考过程中形成理性思辨和创新意识,是英华思政教师一直以来深耕细作的课题。”




学生写下的每一道测试题,李老师都会认真的
为他们写下评语,有时是答题建议,有时是温暖的鼓励

微信“朋友圈”里的智囊团
“当老师并不是什么高高在上的事情,踏上讲台的第二十一年,我依旧愿意做一位学生,承认自己的不完美,并始终相信勤能补拙。”
学生和同伴们都了解她爱钻研的个性,也愿意和她探讨,谈论起一次“角色互换”的经历,李老师的眼眶微微湿润:“去年毕业典礼的时候,没什么主持经验的我想到了上一年毕业以后还经常和我分享大学生活的学生,于是我抱着忐忑的心联系到了他。”后来,微信聊天框成了小小的排练室,来来回回的语音里,学生成了她的指导老师,两个人一遍遍找着主持的感觉,“登上舞台的那一刻,我在观众席看到了特意从山东赶来为我加油的他,一瞬间百感交集。”

2024年的毕业典礼,李彩霞老师作为主持人
陪伴着她的学生们迈向全新的人生旅程
李老师总说教育者要永远保持鲜活的学习力,既要有术业有专攻的底蕴,又要有刨根问底的勇气和韧劲,她也把这样的坚持带到了英华的跨学科、大单元课程探索中,为了在课堂上稳稳“接住”孩子们抛来的问题,李老师的教学“朋友圈”汇集了历史、地理教师以及律师等各领域智囊:“随着时代的发展,思政课堂融汇着历史、法律、哲学、经济学等不同领域的知识,仅靠过往的经验和知识储备是远远不够的,遇到历史实例、专业法条等内容时,请教专业人士往往比一个人孤军奋战更有意义。”

当高三的同学们沉浸在忙碌而紧张的复习中时
李老师也在为帮助他们攻克一个又一个难点而努力
年龄或经验并没有让她停滞不前,而是给了她更从容接纳变化的信心,持续学习就像是扎根于身心之中的习惯,她习惯了将自己的视野放到更广阔的知识领域之中:“我随时做好准备去学习、进步和挑战自己。”

在教育的土壤,安安静静扎根生长
向下扎根的日子,充实而幸福,但李老师常觉得自己的时间有些不够用:“不同学科之间没有障壁,如果有时间,我最想做的是去听一节历史课,去听听其他老师的声音,看看同一个知识点在别的领域是如何延展的。”
曾经的她,坚信做教育就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也相信教育是一件需要安安静静、为之奋斗一辈子的事业,在她的想象中,教育是教师可以不受外界干扰,安安静静扎根生长的过程,那样教出来的孩子,才能摒弃功利之心,内心平静的学习,按照自己的个性自由生长。

如今,曾经的理想在英华得到了共鸣,为了与更多同伴们一起去追寻教育的更多可能,作为备课组长和教研组长的李老师毫无保留的将自己的教育心得和经验分享给身边的同伴:《高中思想政治课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的思考》《深度学习理念下高中思想政治大单元教学设计的思考》……她用文字总结自己的教育经验,也鼓励同伴抓住一切外出学习、培训的机会走出校园、走出天津,去探访全国各地的教育范式,在交流与思考中,收获新的教学方法、教育理念以及成长和进步的机会,向下扎根。


“五年不长,但我遇到了一群阳光、温暖、包容的同伴,他们踏踏实实、专注教育,这种环境激发了我的积极性和进取心,让我更有信心坚守在英华、坚守在教育这件事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