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企业网
当前位置:首页 > > 正文

【十一学子和他的老师】李菂:从十一的小宇宙,走向更广阔的星辰大海

发布时间:2025-04-14 09:03分类: 浏览:178评论:0


导读:十一学子和他的老师李菂(1990届高中毕业生)李菂,1990年毕业于我校高中部。观测天文学者,清华大学讲席教授、天文系系主任,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FAST望远镜首席科学家。发表期刊...

十一学子和他的老师

李菂(1990届高中毕业生)

李菂,1990年毕业于我校高中部。观测天文学者,清华大学讲席教授、天文系系主任,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FAST望远镜首席科学家。发表期刊论文350余篇,包括《自然》/《科学》正刊论文8篇。重要发现包括星际分子氧气、最大的快速射电暴爆发样本、重复快速射电暴偏振统一图景等。基于原创技术建成世界首创多科学目标同时巡天模式,倍增了FAST观测效率,领导了FAST首批科学成果。命名了氢气窄线自吸收方法基于此精确测量星际磁场,以《自然》封面文章形式发表。

▲中国天眼

▲快速射暴脉冲跨越星系际“漂流”进“中国天眼” 仿《千里江山图》

李菂曾荣获第三届全国创新争先奖;2022年度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成果入选2021和2022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2024年因“领导最灵敏射电望远镜的科学规划,创新描绘动态宇宙、精确测量星际磁场等开创性贡献”获马塞尔-格罗斯曼奖。

▲2021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

▲2022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

▲李菂获马塞尔·格罗斯曼奖

参与领导多项国际、国家级装置,任澳大利亚国家望远镜指导委员会国际委员,平方公里阵(SKA)科学与工程咨询委员会委员,突破基金会聆听计划(Breakthrough Listen) 咨询委员等。




他的十一岁月



每个人大约都有个自己的小宇宙比例尺,随着年龄或身高或阅历演进。


我是上个世纪70年代的人,在海淀和四季青公社的城乡结合部抓过刺猬、掏过鸟窝、挖过蚕蛹,少许饿肚子的经历实在也够不上苦其心志。刚上小学,从玉泉路走到永定路,就有开疆拓土的成就感和面对新前沿的恐慌及兴奋。从玉泉路到永定路,就是童年宇宙的哈勃长度。


初一的第一天,走进十一学校,被领到经典的“史前”的回廊教室坐下。至今记得那时的震撼:小宇宙中还有这样宽阔、自在的校园!从校门走进来,两侧常有映山红。只要远离迟到的边缘就有机会薅出几朵,尝尝花蕊甜不甜。到了初三,学校开始征集校服设计方案。同学们自己动手画出设计稿,在大礼堂门口展示。一下惊讶平时小伙伴都这么有才华的吗!十一学校第一版的校服,女生是明媚的阳光黄,男生是稳重一些的土黄。所以难免遭到调侃“如果帝国主义来空袭,大家集体在操场卧倒就可以成功隐身……”


在十一学校,自己从来都不是成绩最好的那一批。回首时,感恩十一学校给我一个机会能够仰视那些神奇的优秀的小伙伴们。很多仰视成为了伴随终生的友谊乃至人生和小宇宙的核心。虽然教育“内卷”已经开始了,但那时的十一学校却是给了我们充分空间、自由,开始看到更大的宇宙、想象更多的可能。教室回廊和映山红早虽然没有了,替代的是现在十一学校的气派、设施、精致,脱胎换骨,令人羡慕。欣慰的看到硬件之外,母校的精神的活力和青春都在,愈发蓬勃。


母校现在的小伙伴们有着一把把远远超出我们当年的比例尺,不断延展。




老师忆学生


赵光慧老师

李菂的化学老师 

李菂是一位对生活充满热爱、积极向上的学生。他对理科领域抱有浓厚的兴趣,并坚信好奇心和兴趣是决定未来成就的重要因素。他在十一学校度过了六年的中学时光,对学校的课程改革,特别是科学实验班和科学探索方向的团队建设赞不绝口:“探索未知世界能够激发人类的创造力,让我们能够做到以前做不到的事情,找到我们之前无法想象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这将产生巨大的价值。”十一学校提供的自由而充分的学习环境,深厚的家学渊源和他对科学探索的热爱,为他未来的人生道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他的老师们

▲英语老师 甘兰佑


▲数学老师 赵舜荷


▲生物老师 闫启明


▲政治老师 杨鹤龄


▲化学老师 赵光慧


▲体育老师 刘杰


▲物理老师 秦迤君


▲语文老师 李致芳


本文字数:1410



供稿 / 博物馆


排行